流行音乐曲式分析
音乐每个人都听,不过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大部分的流行歌都要重复两遍?这篇文章读完应该能搞懂这个问题。
曲式概念
写歌其实和写文章很像,如果把音符比作文字,曲式就像段落一样。不同的音乐类型在写作时会不约而同的采取符合人类审美的音乐结构,这些结构就被理论音乐家们总结起来形成了曲式。概括的说有一,二,三段式,回旋,奏鸣等等。
从音乐细节上来说,一首音乐的结构可以被细分为乐段和乐句,曲式也就是研究这些乐段和乐句之间的关系。虽然曲式的应用上会有一些类似写文章的排比句一样的通用法则,比如并列,再现,循环,变奏等,但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也会有一些专用曲式,甚至于new age这样的音乐类型就是以无固定曲式的特点而存在,所以曲式的分析也不能泛泛而谈,必须具体到某一类音乐,或者某一首具体作品。
更需要知道的是,音乐从来也都是先有作品,后有被后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学习曲式的目的并不是用来套模板,而是从中学到理论知识更好的指导和应用到后续创作中,所以写歌时也不用过于拘泥于一些特定曲式规则,好听的就是好作品。
Verse-chorus
那么就从大众都熟悉且简单的流行音乐讲起,就算没有乐理知识也能看懂,当做第一篇曲式文章是最适合的了。流行音乐最常用的曲式学名叫做"Verse-chorus Form",Verse-chorus翻译过来就是基本都听过的主歌-副歌,但这个翻译其实是有点反常识的,因为副歌通常才是音乐中最重要,也最耳熟能详的段落,而主歌才是大家都记不住的,两段歌词不一样的那种比较平静的乐段。
总之,流行音乐的曲式虽然具体到不同的歌可能有细小的区别,但基本都是围绕着主歌和副歌为核心再做文章,就直接谈最标准的曲式流程。
Intro
前奏,一般都会有。主要功能就是设定情绪,当然也要争取达到抓耳的效果。写文章的开头都是很讲究的,音乐也一样。我们作为听众也应该明白,大部分听众的流失时机都是在前奏,如果能让人听完前奏,很大概率都能把这首歌听完,所以也是需要花大量精力编写的部分。
Verse
主歌。安静平稳的乐段,也是歌曲的基本内容。从这部分就正式进入了歌曲的主体,如果有填词的话也都会从这里开始,也是对歌曲表达的内容做主要交代的段落。而且后续如果还有Verse的话,歌词一般也会不一样,使得表达的内容更丰富。
Chorus
副歌。最重要的乐段,如果一首歌广为人知,大家熟知的肯定也都是这一段。比如我现在提起《小苹果》这首歌,你心中首先想到的那句歌词和旋律就是来自于副歌。流行音乐上如果想要成功,副歌绝对是最花精力的部分,甚至是最先写出的部分。灵感来源于一段旋律,再将这段旋律作为副歌拓展为一整首歌也是非常常见的创作流程。
后续还有Chorus的话歌词也基本是重复的,会和主歌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在编曲上就是旋律多,乐器多,能量高。
Pre-Chorus
因为Verse和Chrous间的对比强烈,直接接过去会显的比较突兀,所以现在又演化出了Pre-Chorus这样一种在两者间过渡的段落。主要功能就是桥接,能量也是介于主副歌之间。在编曲上,和弦表现也会和Verse不一样,让听众能明显感觉到从Verse脱离进入下一阶段。Pre-Chorus在华语流行乐中运用不是很频繁,但在日本流行音乐上几乎属于必备乐段。
Re-intro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Verse-Chorus这样一个乐段的循环,当然一首歌一般不会就此结束,会基于这个循环的结构再来一遍。而能量要从Chorus降回Verse,这两段循环间,一般也会有一段编曲上类似于前奏的无人声过渡,这段过渡就称为Re-intro。
Bridge
现在我们循环了两遍乐段,准备进入最后的高潮了,也就是能量最高的Chorus,所以第二个乐段和最后的Chorus间同样需要有一段类似于高能预警功能的乐段,通常会是一段全新编曲,情绪上一定是从低到高准备爆发的。
以aimer的 《LAST STARDUST》这首歌为例,严格遵守Verse-chorus的标准曲式。不妨带着这个意识去听听看,这首歌的Bridge也是非常标准的从低到高的情绪递进爆发,我记得我之前写Live感想文章还特地提到过。
Outro
Bridge之后的Chorus结束后,就是最后一段无人声将情绪降低,来结束曲子了,这部分也和前奏呼应,叫做尾奏。
小结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曲式的本质就是提供音乐随着时间行进的情绪动力。起承转合,曲式中不同的结构也各自承担着功能,铺垫,递进,爆发,平稳等等。如何操控听众的情感走向,就由在音乐中设计的曲式决定。
-- EO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