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片人乐理提纯-基础篇
最近在重温纸片人乐理教程,计划开启一系列文章把我认为最精华的部分整理下来。
最近在重温纸片人乐理教程,计划开启一系列文章把我认为最精华的部分整理下来。
用别人的程序的时候,有些人会好奇其实现原理去读源码。听音乐的时候是否也想过这段音乐为什么这么好听呢?扒谱就和读源码一样,通过这种手段抛开感性的认识,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出一首音乐的好听之处,才能方法论的创造出同样好听的作品。基于这个想法,就开启了这一系列文章。旨在分析我喜欢的一些音乐的写作思路,从中学到可以应用于实战的编曲知识。第一曲就从甘雨的《爱似花》开始,一首简单又动人的新世纪音乐。44拍a小调,配器只有钢琴和架子鼓,作为入门第一首是再好不过。
因为做音乐涉及很多方面,作曲编曲混音等等,不同的路线的工作台偏重的工具其实有区别。当初自己在这方面信息的查询上也费了不少功夫,索性自己写个介绍,也方便小伙伴们入坑。这篇文章也鸽了好久,今天能产出还是因为这个肺炎。虽然肺炎是坏事,但能让我强制宅在家里,反而还能趁这些天把之前欠下的几篇博客补上来,也算是苦中作乐。感谢阿b的人文关怀,把假期延长到2月10号够我宅到爽,最近我的博客应该会比较高产了。
忘了这件事了。就像器材的灵活运用作为编曲的外部基础一样,读谱能力也是不可少的内部基础,在谈器材选择和实战之前还是把这个事情先解决掉。
和弦足够丰富自由,但对于一首特定的音乐来说,因为需要表现这首音乐的风格,和弦编配一定是有规律的,不能指望放只鸡在键盘上就给你踩出一段漂亮的和弦进行,就像写文章一样,词汇虽多,但根据文章的风格,使用不同词语的频率肯定不一样。所以这篇文章就是要指明,我们是依据什么来编配一首曲子的和弦?
终于到了重头戏了。之前的乐理文章其实都还是挺重理论的,想开始编曲还是不够的。对于一首曲子来说,通常有3,4分钟,要用什么填满它?最小单位是音符,横向组合形成旋律,纵向组合形成和弦。学会了和弦之后,我们才算摸到了编曲世界的大门。
音程应该是乐理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其实一句话就能概括——两个音级在音高之间的关系。但因为音的数量也不算少,一一对应衍生出来的音程也就比较繁杂了,还是得好好梳理一下。
一份具体的声音从四个属性就可以定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如果要从其中选择最重要的属性,你会怎么选?
从今天开始学乐理了。其实很早前就有计划学习了,不过时间有限,学习计划又排的很满就一直拖到现在,终于能抽出空闲开始了。已经稀里糊涂听了小半辈子音乐了,听到喜欢的音乐除了会说卧槽牛皮就没了!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还是想参与到创作中去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美妙。